原标题:论中国式创新

  提要

  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出现短板。必须大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中国式创新的新跨越

  (一)基础研究崛起

  最近,国际权威科研杂志《自然》发布的2022年全球科技进步自然指数前10名中,中国占据了6位。截至2021年底,中国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占世界份额24.8%,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从专利法空白到2022年9月发明专利有效量408.1万件。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创新史的“中国速度”。

  (二)研发投入居世界前列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00年的0.89%提升到了2020年的2.4%,全球排名从30位提升到13位,2000-2020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14%,是韩国的2倍,美国的4倍。清华大学发布的《国家创新白皮书》提到,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占世界研发人员总量的25%,超过了美国的17%,居世界第一。

  (三)创新绩效提质升级

  2021年,中国PCT专利申请69540件,同比增长0.9%,仍然是《专利合作条约》的最大用户。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注册企业数量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接近美国和欧盟企业数量之和;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中国式创新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补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力。

  中国式创新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新型举国体制。

  它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其特征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并综合运用行政的和市场的多种手段,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中国式创新,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国式创新是国家主导的创新

  中国式创新,是由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治理方式决定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求,重大的创新,由国家制定重大的创新战略,由国家配置资源、成立集中攻关的课题,建立国家级实验室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由国家掌握,并且由国家制定一系列有关创新的宏观政策和实施方案。中国式创新,体现的是制度的力量。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若干重要领域攻坚克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机制。

  (二)中国式创新是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的创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新兴领域,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世界环境决定的。当前,我国是在“追赶型”经济发展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出现短板。必须大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三)中国式创新是以“双创”为依托的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创”,根本是“众”,这个“众”就是人民群众,创新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质,实际上就是推动中华民族投入创新的伟业中,成为创新型民族。2022年,登记在册的“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达2300多万户,占中国全部企业的46.4%。中科院《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超过1.1亿人,居世界第一,相当于多个发达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总和。这已经给我们打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要焕发整个民族的创新激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中国式创新是建立在强大创新市场上的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创新”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培育强大的创新市场。

  第一,创新市场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一样,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创新市场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创新市场、应用研究创新市场和试验发展创新市场。第三,我国当前创新的突出优势是新型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种体制必须要有创新市场作为基础。

  创新市场是决定中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关键。深圳的创新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在前面,正如深圳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深圳有着“6个90%”的“创新密码”,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就说明,深圳的创新市场比其他地方发达。

  (五)中国式创新是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向世界学习的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对外交流,展示了中国发展成就,更是在学习中创新了制度和模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坚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与世界各种创新范式交流借鉴中创新发展,推动全球共建创新市场,实现创新的合作共赢。尽管现在在创新上,还存在“卡脖子”问题,但是不会影响我们向世界学习的决心,我们也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向世界学习,并让创新成果惠及世界,建立“创新共同体”。

  中国式创新要处理好的五对关系

  (一)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市场的关系

  创新市场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不是否定创新市场,不是否定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作用。而是以创新市场为基础,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战略力量为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别人学习的历史。中国式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与全球创新市场分割,而是要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方面,当今世界,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就难以摆脱“卡脖子”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科学技术,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相互学习、彼此互鉴、接力传递、共同创造的成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有助于深化国际合作,让我们与国际科技界一起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实现互利共赢。因此,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但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兼容并蓄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三)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社会伦理、科技伦理的关系

  纵观历史,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科技创新也不断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新的风险。

  社会伦理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科技伦理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规制的行为规范,科技创新要与社会伦理、科技伦理实现良性互动。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协调发展,才能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四)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决定文明的力量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文化的力量。我们一直说创新驱动发展,那是什么在驱动创新?笔者认为是文化在驱动创新。文化所形成的观念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创意群体,能在创新中如鱼得水。

  科技创新的大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和观念创新,离不开“全民创意”的推动,我们必须坚持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这是走向创新型国家的三个重要精神。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特别是要有包容的环境。正是因为深圳有海纳百川的气派,形成了万千移民共同的梦想实现之地,深圳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才能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五)处理好国家重大创新和万众创新之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原动力,是强国兴企之本。重大创新和万众创新都需要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引领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要从战略高度把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位置和作用。

  创新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创新的实践证明,其成功率很低,换言之,大部分的创新是不成功的。坦率地说,国企的管理机制很难承受创新的失败。而民营企业为了最后的成功,则可以矢志不渝,一拼到底。国有企业要与民营企业错位发展、良性互动,将国有企业的稳健厚重、公共属性和民营企业的灵活高效、狼性文化有机结合,探索构建“国企搭台、民企唱戏、各展所长、协同出彩”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路径,用好商业规则和市场惯例,以市场化、法治化环境推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铸造“三个世界领先”的创新范式

  深圳在国家创新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对深圳创新的期许,都要求深圳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必须创造一系列崭新范式,不仅引领中国,而且能够影响世界。

  (一)人才方面,成为世界人才聚集的高地

  在世界四大湾区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能力还比较弱,要在学习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基础之上,建立一系列世界领先的人才制度,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拔尖人才,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瞩目的人才集聚地。

  (二)教育方面,建设世界一流高校院所

  深圳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缺乏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要成为一流的创新高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深圳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探索以联合办学等形式,引入更多国内著名乃至世界知名的高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形成崭新的教育体系。

  (三)创新生态方面,共建世界级创新集群

  未来国家创新竞争是“世界级城市群”创新质量和创新规模的竞争,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已经成为过去。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缝衔接的巨型城市群。我们要以前海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为平台和牵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具备强大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巨型城市群创新网络。统筹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率先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打造国家级创新引擎。同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跨境金融、数据要素跨境流动,加快推动深港一级金融市场一体化,打造更优的创新生态链,建设世界级创新生态。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

(责编:李申、陈育柱)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1558178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531-88757963

二维码
微信
线